经济复苏为什么跟老百姓的感受有距离?
“高增长,低通胀”当然是件好事情。可惜的是,要说明这一点不能全指着数据。
按照惯例,本周内国家统计局就将披露二季度GDP增速、CPI增幅等重要数据。同样按照惯例,数儿还没出来,专家、机构、媒体已经群起预测外带分析。从眼下流行的预测值来看,二季度GDP增速有望达到8%左右,而CPI仍在负数区(-1.3%左右)。
GDP一直在升(一季度为6.1%),CPI一直在降(1-5月份分别为1%、-1.6%、-1.2%、-1.5%、-1.4%),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今天,这样的数据就算不说明风景这边独好,至少也称得上是“经济较快增长、物价较快下降”。不过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似乎并没有明显感受到这一升一降。
先说说为什么老百姓没觉着物价较快下降。
在中国,一说到物价,许多人的目光就盯在CPI的身上,一说到CPI,许多人的目光又盯在食品比如猪肉、食用油什么的身上。结果给人一个印象,就是只要食品价格没大涨就不算通胀,如果一样东西涨得厉害但其他东西涨得不那么厉害就只算“结构性通胀”。
可正所谓牙痛就是牙痛,没有什么结构性牙痛,哪怕你只有一颗牙在痛,其他的好牙也会被闹得不安生。CPI在降而老百姓的手头紧,一个很大的可能是CPI没有完全体现涨价的实际状况。
比方说,大家都知道,这几年最能拉开财富差距、最影响大家感受的商品不是猪肉、不是食用油,而是商品房。大家还知道,这半年房价在涨,最近还在猛涨,但在CPI里咱们看不太出房价的分量。虽说按国际惯例,各国CPI在算“住”这块儿价格的时候都不直接用房价而是用一些间接价格比如房子的租金、贷款的利率,但中国“住”这块儿在CPI里占的权重较低,只有13.2%(国际上居住类价格占CPI权重一般在30%以上,美国则达到了38%)。加之中国的房价,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房价在经过几拨儿的飙升后租售比(单月租金与房子总价之比)更加偏离,租售比超过1:300甚至1:400的房子遍地(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是1:250)。结果是,房子的租金没怎么涨,居住类价格在CPI里也没怎么涨,整体一看CPI还在降,但老百姓的感受是房子又贵了,对那些要攒钱买房或者已经买了但要还大笔贷款的人来说,当然是看什么都不便宜、想买什么都得掂量掂量才行。
再说说为什么老百姓没觉着经济较快增长。
正如财经作家吴晓波所言,本轮宏观调控中,4万亿元投资计划以及巨额新增贷款仍然投入到了国有企业聚集的“铁公基”领域,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罕有得益者,这是一个令人黯然的景象。国企央企有了钱,未必投入实体经济(因为他们的主业多是产能过剩的领域);多出来的钱或炒股、或买地(上月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魏加宁曾表示,上半年有20%左右的信贷即超过万亿的资金流入房地产和股市等资产市场),买了地未必急着建(想建可能也没经验),没有形成开工量;即使开工,产生的就业岗位也赶不上同样资金带动的中小企业能提供的量。结果是,虽然GDP显著增长,但大多数人并不觉得工作更好找,也不觉着收入在向上。
虽说如今咱们耳边不缺经济回暖、宏观触底的声音,但也许只有在数据站稳之后,更多人、更多行业的感受也跟上,复苏、提前于世界复苏的结论才能更响亮。(毛颖颖 北京商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