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老师,听说在新课程美术教师培训中您采用了案例培训的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能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吗?
陈:美术教育本来属于应用理论研究的范畴,主要研究美术教育实践中涉及的各种问题,并对美术教育的实践产生直接指导作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应该是美术教育研究领域最突出的特征。但是,美术教育研究在我国是一个新的教育理论形态,人们历来都把“美术”视为形而下的实践操作层面,而把“教育”置于形而上的理论思辩层面;往往搞美术的人不长于语言逻辑思维,“做的不说、说的不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美术教育研究出现理论与实践分离的状态。如果我们的美术教育研究理论与实践脱节,相去甚远,那就变成一种文字游戏,从而失去其理论的生命活力。受哈佛大学工商学院案例教学的启发,我觉得收集案例进行研究是解决美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的途径。因此,在美术新课程教师培训中,我尝试采用了案例培训的方式,寻找可供研究的美术课案例与广大美术教师探讨,同时发动一线美术教师们写案例。我发现大家对案例讨论有浓厚的兴趣,它既改变了单纯理论培训的严肃面孔,又使大家返回平时的教学情境,能联系实际解决一些认识问题。同时,部分美术教师对写案例很有热情,我手中逐步集结的一些案例也在培训中发挥了作用。
记者:听说您主编了一套《中小学美术教育案例丛书》,已交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一套怎样的丛书?
陈:美术教育案例研究在我国尚处于空白,大家过去习惯于写教学总结、写论文写教案,甚至还有课堂实录,但对于案例却感觉到很陌生。2000年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时,想找一些能说明美术新课程理念的案例附录,几乎是“铁鞋踏破”。在美术新课程的实验进程中,我开始接触到一些优秀的美术教师及其他们撰写的精彩的美术教育案例,由此产生结集美术教育案例、推动案例写作的想法。这套案例丛书由四位在教学上各具特点的教师的个人专集构成,第一本由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刘清峨老师撰写,名为《快乐的心》,预计明年1月出版;第二本由太原十九中学赵紫峰撰写,名为《雪地飞龙》,12月交出版社;另外两本分别由浙江的朱国华老师和天津的魏瑞江老师撰写,也将于明年上半年陆续出版。
记者:我有一点疑惑请教陈教授,到底什么是案例?现在不是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美术教学案例集出版吗?
陈:目前多数美术教师对案例的认识有些模糊,而且大多数人没有写案例的实际经验。一旦准备写案例,许多教师往往与写教案、写课堂实录联系起来,甚至不知不觉就写成了教学总结。甚至于有些不是案例的文字,却以案例的名义出现在一些正式的出版物上,更是引起人们对案例认识的混乱。那么,案例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简单地说,案例应该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往往包含一个或多个现实中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记者:《中小学美术教育案例丛书》有什么特点?出版这样一套从书有什么意义?
陈:真实而精到的美术教育案例,不仅是美术教师个人经历的重现,而且是美术教育历史进程的记录;不仅有情境个性的实践参考价值,而且包含了共性的理论思考价值;不仅为广大一线美术教师所需,而且为从事教学研究的教研员和理论工作者所求。这套丛书的案例具有原发性、真实性、实践性的特点,丛书的作者都有着良好的教师素质,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且能够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情境以文字呈现,给读者带来启发和思考。通过这些案例我们不但能够真切了解到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而且将认识不同气质个性和教学特色的美术教师。此外,在主编导语部分我就什么是案例、如何写案例、怎样用案例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推动更多的美术教师拿起笔来撰写案例,实现美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联结互动。
记者:美术教师撰写案例有什么用处?
陈:从目前美术新课程的发展趋势看,美术教师撰写教学案例至少有三个方面用途:
1. 用于自省。案例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梳理过程,能够强化自己对一些教学本质问题的认识,明确自己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过去我们的教师往往要到期终岁末才写总结,这种阶段性的反思往往难以在具体教学环节上即时见效,而案例写作能够成为教师平时常规性反思,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不可低估。胜过课后记的方式。
2. 用于教研。课程改革着力提倡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力图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师文化,使大家在各人的教学岗位上研究教学,并与同事进行交流与分享。案例写作可以说为教师之间加强交流和沟通,分享教学心得提供了有效的方式。
3. 用于教学。这里主要是指师范美术教育和教师培训教育中对案例的使用和急需。过去,我们案例教学薄弱,案例的缺乏成为案例教学开展的“瓶颈”。在课改的教师培训工作中,我们已经挖掘了部分案例充实教学,随着时间推移、课改进展,可供我们研究讨论的案例越来越多,这无异为教师培训和高师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记者: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同时也期待美术教育园地有更多、更好的案例出版,祝愿美术新课程改革圆满成功!(袁舫)